我记得我在前天,王虹获得2025年塞勒姆奖(Salem Prize)后,对该消息进行解读时,专门介绍了另外一位“王姓”女数学家王艺霖与她有诸多相似之处,详见:ICCM数学金奖外,王虹和邓煜今年均收获了一项国际大奖;而“二王”则有不少相同点。除了性别和姓一样外,两位都是1991年出生,分别是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(IHES)的首位(华人)初级教授和首位华人终身教授;两位同获2022年的玛丽安·米尔扎哈尼新前沿奖,又先后获得了2024年和2025年的塞勒姆奖;另外两位还都曾在巴黎第十一大学就读过。
浦江潮涌,国际生物医药界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上海。10月13日至17日,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如约而至,这是上海连续第五年搭建这一全球性平台。今年的主题“链动全球 赋能产业”,精准诠释了上海在全球生物医药格局中的定位——不仅是创新的策源地,更是要素聚合、规则衔接、发展协同的关键枢纽。
从实验室发现,到规模化生产,再到跨国商业化,生物医药创新的长链条在此高度浓缩。透过产业周这扇窗口,可以一窥上海如何吸引生物医药创新力量近悦远来。
“我们不能把科学工作停留在论文上面,而是要让它落地,走向全球的各个角落。不仅要越过高山大海,更要跨越科技与交流的鸿沟,最终打破全球健康不平衡,消除健康不平等”,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(上海)主任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、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张文宏如是说。
他是9月22日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“未来健康:全球健康与发展论坛”(以下简称“论坛”)开幕致辞中作出上述呼吁的。在论坛上,全球健康创新研究院宣布正式启动,这是中国首家以全球健康为使命的新型研发转化机构。
汇聚全球科技智慧和力量,构建开放合作科技共同体。9月21日,2025浦江创新论坛主论坛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。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、白俄罗斯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谢尔盖·什雷奇科夫发表主旨演讲。上海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龚正,辽宁省委副书记、省长王新伟出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