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为科技企业营造更优营商环境?市科委:持续激发活力,构建开放创新生态

科技,一样能为一流营商环境赋能,拿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举例来说,既需要前端的基础研究,需要中端成果转化,也需要后端的应用落地,而中后端,同样需要“敢干、敢闯、敢投”的浓厚氛围。

 

2月5日,春节后首个工作日,《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》,即上海市营商环境8.0版行动方案如期发布。营商环境没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新民晚报记者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了解到,下阶段市科委将对照世界银行新营商环境评估体系(BR)相关要求,持续激发科技企业主体活力,构建开放创新生态,优化营商环境。

 

生物医药产业活力持续迸发

 

生物医药产业正处在全球产业深度调整的阶段。作为上海大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,生物医药近年来也面临多重挑战。过去一年以来,市科委全力落实生物医药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,制定出台《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》。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企稳回升,持续向好。

 

记者获悉,2024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活力持续迸发——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2011.67亿元,较上年增加151.92亿元,可比增长3.3%;治疗性生物制品、医学影像设备等优势领域增长较好。小方制药、益诺思2家生物医药企业分别在上交所主板和科创板发行上市。此外,全市国产1类创新药上市7个(全国第二,占全国17.5%),进口1类创新药3个;国产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上市15个(全国第一,占全国32.6%),进口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17个,创新成果超过前一年同期。海外授权许可交易金额超过5亿美元的项目15项,交易额198.33亿美元,同比增长30.52%,全国排名第一。

 

“我们推动了千健国科、先正达集团等项目签约,支持罗氏制药、第一三共等企业的高能级项目加大投资;推动翰森制药全球研发总部等一批项目开工;波士顿科学生产制造基地、直观复星总部及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项目竣工。”市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
 

“小切口”撬动“大收益”

 

都知道,科技成果转化不易,而一旦成功转化并落地,双方都能有望巨大收益。有没有“店小二”做些什么,让这条路更顺畅,十分关键。

 

记者关注到,上海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,“小切口”正撬动“大收益”——落实《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》,推动“赋予所有权+转让+协议约定”的全部所有权赋权、合规创业等改革举措,推动试点单位建立科技成果单列管理、尽职免责等配套制度指引,2024年改革试点阶段成效显著,39家高校、科研院所和医疗卫生机构试点单位赋权成果185项,其中全部所有权赋权82项,转化金额10.9亿元,推动科研人员自主创业或合规整改的公司149家,吸纳投融资68亿元。

 

值得高兴的是,一批代表性转化案例涌现:华东师范大学以许可、转让、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金额由2023年708万元增至2024年4.76亿元;上海理工大学赋权文件出来后,首个完全赋权成果“人形机器人项目”仅用时两个月完成1亿元融资;瑞金医院产生两个亿元转化合同,与上药睿尔就“血友病基因治疗”技术方案达成2.7亿元转化协议,与上海莱士血液制品公司达成1亿元“出凝血药物”专利包转化合作……

 

助力解决各类难题

 

“我们将持续发挥高质量孵化器的示范带动作用,帮助解决在推进投融资、场景应用、专业平台建设、海外拓展等各类困难问题。”市科委相关负责人称,还将继续开展高质量孵化器遴选布局,成熟一个,启动一个,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孵化发展新高地。

 

同时,市科委将积极构建职业化技术经理人生态,支持上海技术交易所建设全国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;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,促进科技成果全球信息互通和转化应用。

 

记者还了解到,市科委将健全支持创新药发展机制,更好发挥创新药的临床效益,增进人民福祉,依托浦东新区综合改革优势,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,率先开展创新药入院使用改革。坚持人民至上、创新优先、先行先试、风险可控等基本原则,聚焦创新药的入院、使用、定价、支付、审评审批等关键环节,加强“三医”协同,以排头兵姿态和先行者担当,积极为国家“试制度、测压力、探新路”,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,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。

 


来源:上观新闻 

作者:新民晚报 郜阳

编辑:拾

联系我们

法国地址 : 42 rue du Faubourg Poissonnière, 75010 Paris France 

邮箱 : [email protected]

二维码链接

合作伙伴